随着我省渔业养殖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水产下脚料的处理问题已日益严峻。海产废弃物包括贝壳、鱼骨、虾蟹壳、海带梗等年产量十分惊人。仅就贝壳废弃物而言,我省年产废弃贝壳超过40万吨,只有极少量贝壳被用做畜禽饲料添加剂,大部分作为垃圾处理掉了。而对水产废弃物的处理还停留在生产饲料、制作工艺品等粗加工水平。然而水产废弃物中存在大量可用于开发生物医药产品的成分,具有变废为宝的潜力。
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水产废弃物资源开发生物医药产品,不但可以提高我省自然资源附加值,还可以变废为宝,缓解水产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最终达到在创造巨大经济价值的同时推动生物医药领域发展的目的。 我校生物和医药技术研究院在立足我省自然资源开发生物医药产品的思想指导下,正在进行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
珍珠层粉:
本品是以废弃牡蛎壳与鲍鱼壳为原料制作的高可溶性珍珠层粉。它利用酸解、酶解等生物学与化学手段保留了珍珠层主要的16种氨基酸组成成分,富含生物活性钙以及多种微量元素,且具有与珍珠相似的成分。珍珠层粉末为纳米级细度,纯度≥98%,20℃时溶解度≥98%。本品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可作为化妆品的原料,能长时间发挥滋润功效,防止皮肤衰老,保持肌肤白皙。
珍珠层活性小肽:
本项目利用牡蛎壳或鲍鱼壳为主的海产废弃贝壳珍珠层开发具有高度可溶性、吸收率、生物活性的小肽。研究内容包括:建立从牡蛎壳或鲍鱼壳中分离具有生物活性可溶性小肽的技术,生物活性可溶性小肽的理化表征、安全性评价及功能性研究。小肽长度≤35个氨基酸残基,溶液接近等渗,本品作为钙结晶沉积的基质,具有促进骨细胞分化的功效,同时在体内还具有抗氧化活性、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等生物学功能。本品可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具有促进骨修复,提高钙吸收率,抗衰老,美容美白等功效。本项目已经获得“福建省海洋渔业局重点项目”支持,取得初步成果。
技术特点或技术指标:
1.理化性能
1)分子量:小肽分子量500-5000(≤35个氨基酸残基);
2)分子长度:小肽分子长度≤50 nm;
3)溶解度:小肽溶液接近等渗。
2.功能性
1)本项目所获得制品在生物活体实验中应具有促进钙吸收、抑制酪胺酸活性,阻断黑色素生成、抗氧化性、降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高血糖症状等作用中的一项或几项功能;
2)胃肠吸收率≥95%。
本技术可用于水产废弃贝壳加工,分离提取的生物活性小肽可用于食品、化妆品添加剂。
贝壳多孔羟基磷灰石骨修复材料:
本品是以废弃牡蛎壳为原料制作的贝壳多孔羟基磷灰石骨修复材料样品。该材料具有三维内联孔结构并且孔隙率≥60%,孔径大小约为200-400μm,力学性能符合临床要求。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引导性和降解性,可用于骨组织修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