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编号:2007Y0062
承担单位:福州大学食品安全与环境监测技术研究所
验收日期:2009-11-24
计划类别:基本计划 重点项目.社会发展 项目类掣:重点项目
合作单位:厦门斯坦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验收方式:抖技厅主持验收
一、完成情况研究开发内容、技术、经济指标、成果提供形式
l、基于在柱修饰、整体交联共聚和惰性有机溶剂致孔技术,创新研制了sulfoalkylbetaine两性离子、亲水一阳/阴离子混合模式等有机聚合整体柱,研制了苷氨酸修饰改性硅胶聚合整体柱和氰基修饰开管聚合柱共5项;
2、研究优化了林肯霉素类抗生素的电致发光技术,建立了直接测定庆大霉素,奈替米星,林肯霉素的电致发光静态检测技术,检测限达到10-1l~10-12 mol/L水平(1006~10-17 mol);
3、研制了毛细管电色谱撇离柱化学发光仪器1台,优化立式离柱毛细管电色谱化学发光技术参数,建立了苯氧羧酸药残的加压毛细管电色谱(Pcec)-离柱化学发光分析技术l项,检测限达到10-9~10-10 mol/L(10-15~10-16mol)水平;
4、研制了毛细管电色谱-电致发光仪器1台,将高效分离的CEC与高灵敏ECL有机结合,建立了林肯霉素类、喹诺酮抗生素和丙嗪、氯丙嗪、二氧丙嗪等镇静剂的CEC—ECL分析技术共3项,实现了微量林肯霉素类、喹诺酮类抗生素和氯丙嗪类镇静药物的多残留分析。5、相关成果己在El ec troptlores i s、J.C}~romatography’A、J.Sep.Sci.、J.Chromatographic Science I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6篇(scI收录),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4项。
二、取得成果以及社会、经济效益
项目按照“分离手段创新-关键技术研发一联用模式创立”总体思路,展开技术创新研究。项目制备了两性离子、亲水.离子交换整体柱、氨基酸改性硅胶整体柱和氰基修饰开管聚合柱,建立了毛细管电色谱.离柱立式化学发光/电致化学发光联用模式,建立了林肯霉素类/苯氧羧酸类/喹诺酮类/氯丙嗪类药物的毛细管电色谱.化学发光、电致化学发光检测分析技术,与国内外同类技术对比,项目技术整体先进、创新性强。 项目集成了CEC以及整体柱高效、高选择性、快速稳定、使用成本低和化学发光/电致发光检测的高灵敏度、检测限低的优点,有效地缩短分析时间至10-20分钟、大大降低了样品和溶剂用量,检测灵敏度优于传统UV法1-2个数量级,静态电致发光法高达5-6个数量级,能够满足国外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为产品中的碱性残留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手段,与现有常规分析方法如HPI。C.UV相比,分析时间短、分离效率高、样品用量少、成本低、污染少,可达到降低检测成本,检验周期大幅度缩短,提高了产品的生产、市场流通与进出口食品安全监控分析速度;通过系列研究,项目所开发的CEC-CL/ECL技术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于动物性食品安全、环境和生命科学分析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